中心动态

仪器分类


“融媒趋势下出版专硕培养模式的可能路径和创新机制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

2019-12-06

12月6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联合主办,读客文化有限公司协办的“融媒趋势下出版专硕培养模式的可能路径和创新机制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举行。在六个小时议程里,与会的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河南大学、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专业的专家学者和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中信大方、读客、九久读书人、阅文集团等出版实践基地相关负责人,就新技术条件下出版产业形态的变化、业界对出版人才培养的新需求以及出版专业学位硕士培养模式及创新机制展开热烈而深入的讨论交流。


会议现场

会议由传播学院副院长肖洋主持。他逐一介绍了与会嘉宾,并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党委书记方奇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王焰,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教授为会议致辞。


肖洋主持会议

方奇华书记首先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的整体发展情况。随后,他指出,当前传统出版与新兴出版融合发展正走向深入,从传统的图书出版到跨媒体的“大编辑”、“大出版”,出版业的转型升级、融合发展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今天学界业界的各位专家汇聚于此进行研讨,也是对华东师范大学、对传播学院出版与文化系及编辑出版学专业的支持和指导,期待各位专家学者的精彩发言。


方奇华致辞

王焰社长在致辞中提到,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作为实习基地,已经和传播学院出版专业有了多年的密切合作,希望双方能够在更明确的方向上进一步合作。她指出,出版行业特别需要有跨界思维、对新媒体行业理解较深的人才。她说,以往,我们在培养编辑的时候更重视内容和编校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而在当前这样一个对图书质量要求越来越高的环境下,设计、印装等方面的知识也同样重要,而这些经验往往是需要从行业内获得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愿意为出版专业人才培养贡献更多来自行业前沿的信息。


王焰致辞

张志强教授介绍道,目前全国共有28所高校具有出版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与学位硕士不同,出版专业硕士特别强调专业实践和双导师培养。他指出,在产业融合的大背景下,出版行业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层出不穷的新业态能否持久地发展下去,这些新业态与原有的业态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等等,都是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而这些问题也将直接影响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张志强致辞

议程第二项,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分别与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上海阅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签署出版专业实践基地协议书。在原有国有出版社、大学出版社等实践基地的坚实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与民营书业、新媒体出版公司的合作。

华东师大传播学院与读客签约仪式华东师大传播学院与阅文签约仪式

签约仪式结束后,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出版与文化系主任刘影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设特点。


刘影介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专业硕士学位点的建设特点

然后会议议程进入与会专家自由发言阶段,各位专家针对融媒趋势下出版专硕培养模式的可能路径和创新机制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副总裁彭卫国表示,培养出版专业硕士的出发点是培养实战性的人才,既需要专业的背景,又要把握出版的内部规律,专硕人才要跨界,高校不仅要传授“术”,也要传授“道”,使学生在优良历史传统的熏陶下不忘初心。对此,他建议要在招生的时候把好关,多招一些真正喜欢这个行业的学生。

彭卫国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校长助理、编辑出版专业创办人雷启立教授表示,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面临三个问题:一是今天业界要什么,高校如何满足业界对出版人才的需求;二是培养方案的灵活性该如何把握;三是如何处理培养方案设置和学校教务处总体要求之间的关系。他强调,学院的专业建设要道术并重,术在变,道不变,落脚点在道。互联网孕育了新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而我们却还用传统的印刷思维丈量这些新的文化,这是行不通的。同时指出高校要培养“活的人”,具有交叉学科背景,思维灵活、眼界开阔,适应互联网时代的人才,课程的调整需要把业界需求和专业老师的方向结合起来,解绑自身,面对新时代。

雷启立发言

阅文集团原创内容部高级总监、创世中文网总经理杨沾说,阅文集团并不认为自己是新媒体公司,或者更适合称为跨界公司。他赞同彭、雷两位专家发言关于“术”与“道”关系的观点。首先是思维方式的问题,你的思维方式是适应互联网的,那就具备了进入行业的基础。关于“术”的部分,高校实务课程内容普遍与市场落差大。出版的互联网营销、用户调研,特别需要社会学方法、心理学专业知识,这是出版营销课程设计可以融入的。阅文集团内部注意到互联网下有关出版的新方向,比如社交共读、IP共创、读者向粉丝转化等。他表示阅文愿意提供一些前瞻性的课题研究,与学院师生进行合作探讨。

杨沾发言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编辑许姗姗表示,读客招收编辑人才有两大要求,自身阅读量的考察和“道”方面(行业热情、思维方式)的考察。如果面试中研究生提到《简爱》这类高中基础教育阶段就应该完成的读物,就没戏了。同时她指出企业也很看重编辑的文案写作能力。编辑不是只需要做案头工作,结构性的思考也尤为重要。她表示读客愿意向华师大传播学院敞开实习机会。

许姗姗发言

上海中信大方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欣表示,大众出版、教育出版、专业出版对人才需求的侧重各有不同,中信大方是做大众出版的,人才的人文素养、知识体系、严谨态度特别需要高校来培养。但营销方面的变化呈现“营销产品化”,营销不是手段,是产品,是内容的输出,出版专业硕士的培养在营销理念方面要往这方面靠拢。行业需要“高匹配度人才”,要对行业、企业、团队有强烈的认同感和使命感。相比薪资对毕业生的吸引,学界和业界更要思考如何建立年轻人在行业里的满足感,即自我价值的实现。

蔡欣发言

上海九久读书人文化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安华表示,出版业需要的是真正热爱这个行当的年轻人。九久曾经有6个年轻编辑的团队,用四个月时间,对公司所有作者和产品做了编目分类手册,附上每个作者最美照片和准确的中英文简介,书展上震惊同行,给了年轻人很大的成就感。学校可以通过开设一些相关的专业课程,帮助学生了解行业的状况,组织更多的实践,如参加书展、作者活动等。其实出版是一个充满魅力和使命感的行业,真正做到了资深编辑,收入是不会差的。

沈安华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副社长王健表示,现在高校专业培养学生的模式离行业融合的需求有距离,在招生的把关中可以看出学生的初心与出版行业相背,论文的写作也不够贴切行业情况;学生对出版和媒体行业的理解还不是很透彻。在出版的细分领域,业界和学界可以再做一个深化的合作机制探讨。

王健发言

针对行业专家谈到的出版教育问题,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志强教授作了回应。他说,出版专业硕士的初衷是吸收非出版专业学生。但中国教育的特色是,研究生教育不够独立,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捆绑在一起,如果本科阶段不设置出版专业,很可能出版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就搞不好。根据自身的教学经验,张志强教授提出“免修模式”,如果学生在本科阶段学过出版相关课程,可以在研究生阶段提出免修的申请,但免修的前提是要经过问题考核。另外,普遍存在的本科生不读书现象,导致研究生教育要还债。最后他强调要重视本科教育,老师要费心思和功夫,真正做到以德树人,研究生教育也应如此。

张志强发言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出版科学系主任徐丽芳教授表示,武汉大学很多年前就清醒地认识到,出版专业和哲学、历史等专业不一样,出版是一门应用学科。在课题研究方面,高校比较深入一点,而行业涉足的面比较宽,因而武大广泛吸收业界和学界研究的各方面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她认为,对于专业不对口的问题,不用过度焦虑,因为985高校50%以上的专业都有人才培养的专业不对口现象。越好的学校,学生越不是老师教出来的,但专业提供的人文素养会濡染浸润其一生。她基于多年研究数字出版的经验指出,出版的本质是内容生产,在数字时代下,出版更深度地融合进各行各业的底层,内容产业做到最后,就会像水电一样,成为一种“基础设施”。

徐丽芳发言

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李频教授从出版教学的角度,提出了三个主要问题:教育标准化与出版人才个性化培养之间的矛盾、出版与传播之间的关系问题、数字出版与数字时代的出版的区分问题。他指出,理解现在的网络传播,需要认识到人际传播的重要性。出版是信息到知识的转化,知识生产和传播才是人类永存的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作为985层次的高校,出版教育应该跳出出版的边界,从知识生产、从出版和传播的关系上出发去考虑更深的东西。学生的出路问题不是华东师大需要考虑的问题,更应该注重学生求知欲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李频发言

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王鹏飞教授表示,华东师范大学办出版专业是有优势的:一是背靠新闻传播学大类,二是地处上海出版重镇,三是华东师大出版人群体的历史传统。他还强调了坚持对出版专业办学的重要性。河南大学能够成为编辑出版学专业秘书处单位,跟三十多年的坚持是离不开的。他同时提到了出版教学的三个重点:一编辑能力,依托文史哲专业,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二发行学、营销学,培养学生的成本意识;三是学生要有媒介意识。


王鹏飞发言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与数字传播系夏德元教授指出,现在的出版教材远落后于出版业发展,几所高校可以联合修订教材。出版人才的培养不仅要重视编校能力,更要重视创意和艺术审美,创意是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是能够让优质内容大放异彩的。


夏德元发言

上海理工大学出版与数字传播系丛挺副教授补充道,上海理工大学有青年教师产学研计划,他任教前曾去张江数字出版基地建企一年。另外通过“以赛代练”的方式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课题的方式将产学相结合。他认为,老师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契机,让学生有机会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在高校与企业的关系上,他指出学校的培养和企业的需求不可能是完全同步的,高校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理论视角的培养。


丛挺发言

读客文化股份有限公司人事总监吴静表示,除了出版专业知识,行业也需要从业人员掌握基本的商务礼仪、职场沟通方式,以及结构化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工作中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如果高校没有相关的课程,那么这部分就需要企业去补充。


吴静发言

阅文集团人事经理黄正夷表示,年轻人是很有创造性的,出版需要年轻的力量,需要青年人的创意。他建议高校可以增设一些文案写作、内容传播方面的课程。


黄正夷发言

最后,传播学院副院长肖洋作了总结发言,他表示,融媒趋势下,出版专业的人才培养需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本次研讨会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华东师范大学出版专业将会认真吸收各位专家的宝贵意见,将人才培养方案的改革落到实处。

至此,本次“融媒趋势下出版专硕培养模式的可能路径和创新机制研讨会”圆满落幕。


与会专家合影留念

会后,部分外地专家参观访问了号称“离天空最近的书店”、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打造的位于上海中心52层的朵云书院上海中心旗舰店。书店面积2200平方米,设计雅致,选书高品位、国际化,引起专家浓厚兴趣,纷纷精心挑选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盖下朵云书院印章,以誌留念。



专家们参观访问朵云书院

借本次研讨会的契机,正值研究生预答辩、本科毕业论文开题前夕,会议举办前一天下午,出版与文化系邀请全国出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出版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张志强教授,以工作坊的形式,与邓香莲老师、刘影老师等出版专业的师生们在传播学院212报告厅就“出版专业论文选题与写作”展开讨论和交流。


张志强教授发言

张志强教授分析了写作论文的重要意义,并就论文的分类、选题、调研、内容写作以及评价方式等各个关键环节,结合具体生动的案例,对同学们的学术论文写作提出了细致的讲解与指导,为同学们厘清了诸多研究与写作上的误区。他特别强调,出版专业硕士论文应与学术硕士论文、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论文及相邻相关学科论文相区别,体现自身的学科视角和研究价值。

在场同学踊跃发言,提出关于论文选题和写作方面的疑虑与困惑,张志强教授针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了细致的解答,他指出,同学们在选题时应该明确所研究的问题,要了解目前国内的研究前沿,并具有学科自信。




学生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