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动态

仪器分类


讲座|博思论坛第十期:互联网新常态下的舆论生态冶理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2018-10-22

10月19日下午,博思论坛系列学术活动第十期在传播学院212报告厅举行,本期论坛邀请到了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刘一川老师,围绕“互联网新常态下的舆论生态治理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径”这一主题进行了分享了和讨论。传播学院2017级博士生邹月华主持了活动。



刘一川老师首先向大家解释了互联网新常态概念中“新”的特征。刘老师认为,在互联网时代,平台化的产生与发展是互联网环境“新”的表现之一,随着网页客户端、APP的不断发展,新闻的构建与传播模式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平台化的新闻生产与传播不仅构建了更多的舆论点,而且还为公共事件的讨论提供了新的场域与方式。面对互联网的新常态,社会舆论应该怎样被治理和被引导,也就成为了亟需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在谈论问题解决之前,刘老师先将研究焦点放在了问题的发掘上,问题的发掘则涉及到问题研究的对象,研究方法和分析路径三个层面。

一、研究对象

刘老师认为,当今的媒体结构仍以党媒和商业媒体为主,然而在互联网时代下,一些具有影响力的,与公共性相关的自媒体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壮大。“平台化”的新模式诞生后,传统党媒开始向市场化和商业化发展;与此同时,商业媒体对公共事件的讨论形式较之前也大不相同。因此,她将研究的重点放在了平台化的商业媒体上,并就其所产生的舆论应该如何治理,谁去治理等问题展开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二、研究方法

社会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三类,即批判社会科学(CSS)、阐释社会科学(ISS)和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PSS)。刘一川老师在研究中主要使用的是阐释社会科学和实证主义的社会科学方法。此外,刘老师还强调,对互联网新常态的阐释主要是集中在“找出他们觉得他们自己在干什么”这一问题上。

三、分析路径

刘老师认为,面对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爆炸状况,大数据研究是最有效的研究方法。然而,因为数据的可使用性,数据的收集等诸多问题的存在,获取有价值的大数据尚存在一定困难。这就不得不使得我们需要根据研究课题的特点去找寻更加实用的分析方法。由于研究关注的是“舆论生成的机制是怎样的”以及“为什么会这样”这两个维度,并且研究焦点集中在了当前的问题上,整个研究的过程也不需要进行监控,因此,经过比较后,刘老师选择了案例分析法作为其项目研究的分析方法。此外,她还认为,只有在事件中才能更好地讨论政治研究的过程,所以这也是选择案例分析法的另一个原因。

案例分析法可以分为三类,即解释性(或因果性)的案例研究,描述性的案例研究以及探索性的案例研究。刘老师指出,案例研究应该遵循以下步骤:1. 建构理论,2. 选择案例,3. 设计和收集资料,4. 对每个案例进行研究。对每个案例研究之后,应该单独做出研究报告,然后对比每个案例报告,发掘其共性与不同,继而起草交叉研究报告,修改假设结论,提出针对案例本身的政策建设,最后撰写总的分析报告。

案例选取方面,刘老师主要聚焦在了政治会议、权益抗争事件、政策解读和娱乐明星事件四个维度。每个案例(即事件)的选取标准主要有两个:1. 当年度中,报道事件的文章超过100篇;2. 事件的报道必须是出现在商业媒体上。而在媒体平台的选取上,刘老师则以是否与党媒有血缘关系和是否有独立采编能力这两个维度做考虑,依次选取了澎湃新闻,新民周刊(公众号),新京报,一点资讯,凤凰网和今日头条这六家新闻平台作为案例选取的来源。每个平台拟选取两个案例作为样本进行分析。

在案例的比较研究方面,刘老师认为,应该先从历史过程的阐释开始,其次是分类和建立分析的原始变量,最后才是得出结论。

最后,她还指出,当下商业媒体平台政治信息的舆论生成和演变过程,是一个“媒介与政治”互构的结果,一定是多变量、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必须进行科学有效的“机制----过程分析”才能揭示出其背后的作用机理。

论坛过后,参会同学就刘老师所分享的研究方法进行了讨论,刘老师针对同学的诸多疑惑也给予了耐心的解答。

博思论坛学术活动是由传播学院博士生群体发起的,意在不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青年学者前来,并以开展讲座、召开论坛,举办沙龙等方式,提升和促进学院研究生科研氛围和学术视野的学术活动。本学期系列论坛将以新时代下传播学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为议题,夯实方法论理论基础、疏通研究方法路径机制。欢迎各院系师生前来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