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报 | 直面数智时代,华东师大传播学院以AI赋能新闻传播人才培养
如今,面对互联网信息传播尖端技术冲击、新闻传播生态剧烈变化等种种挑战,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整合学科资源、强化多媒介教学优势,以AI赋能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体系。10月20日上午,“传薪树人”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成立20周年暨数智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高峰对谈在大零号湾文化艺术中心举行。
同日,“传播学院校友智能联络大使”(数字人)发布,传播学院校友智能联络大使——虚拟数字吉祥物“夏小传”启用。未来,依托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与大语言模型制作的“夏小传”将登陆学院官网,与校友们互动交流。
因应时代之需,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高校教育融合新模式,拥抱数智技术时代新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王峰发表《改革、发展、展望》主旨报告。他表示,近年来,学院自主开发国内领先的协同化、融媒体、全流程实践教学体系;与上海广播电视台、新华通讯社、上海分社、澎湃新闻、世纪出版集团等多家主流媒体、出版集团联合建立课程实验室基地,在与业界合作的过程中逐步实现产学研同频共振;与多所国际著名高校建立合作关系,国际化步伐持续加速。
王峰表示,针对“传播生态重塑下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传播人”这一新命题,未来传播学院新闻传播人才培养工作方向将以“学会理解新用户,学会生产新内容,学会把握新方式”为落脚点,深入系统性变革,对接国家战略,着力培养立足中华大地、拥抱数智时代、具备全球视野的全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卓越人才,以传播之力推动文明互鉴,唱响时代之声。
当天上午,5位专家学者聚焦传播学院《改革发展展望》主旨报告,展开“新目标 新都市 新技术 新媒体——数智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高峰对谈”。
中国金融信息中心党委书记、董事长姜微认为,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新鲜有趣的内容呈现方式;另一方面,能够穿越时代经久不衰的作品离不开对事实的深度感知和把握,在这一过程中,新闻工作者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当坚持“内容为王”, 运用数智技术,提升主流舆论吸引力、向心力、感染力。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阚宁辉认为,人才的“源头活水”将决定行业走向哪里。在当下技术更迭的变局之中,内容生产行业从事者更应保持定力,最重要的依然是对于基础知识的挖掘、集成与传播。
澎湃新闻总裁、总编辑刘永钢聚焦媒体和高校共建共促,对两者双向交流推进改革成果落实落地提出见解。“部校共建”过程中,刘永钢见证了传播学院人才培养的成效——年轻学子们举机能拍、提笔能写,始终努力保持“在现场”的热情令他感慨。
中国传媒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本科生院院长王晓红强调,了解国情,立足于中华大地的历史、背景、文化,才能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求实是学科立身之本,创造是奋发有为之力”。王晓红希望传播学院的同学们能够在应用新技术的基础上,逐步学习并具备“发现真实、辨识真实、传播真实”的能力,培养数据思维、创意思维、系统思维与批判性思维。
王峰认为“拥抱数智技术,唯创意不可辜负”,应当培养学生拥有智能媒体生产经验,把握智能媒体表达、适应智能时代发展,成为有创意的高素质新闻人才。
下午,“人工智能时代新闻传播学科发展与人才培养”院长论坛举办。全国31所高校院长出席论坛,围绕人工智能时代下新闻传播学科、出版学科和戏剧影视学科的变革转型与育人创新,国际传播战略与人才培养等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据悉,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成立于2004年9月。其历史可追溯到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光华大学分别于1924年和1925年开始兴办的报学专业教育。建院二十年来,传播学院始终响应国家发展战略,积极致力于学院发展与人才培养,凸显综合学科特色,建构“大传播”发展格局,形成“大传播”的学科发展优势。
二十年来,传播学院始终立足时代前沿,优化学科布局,打造了一大批特色鲜明的交叉学科课程,搭建一流实践教育平台;立足传媒教育前沿,发布国内高校首部《生成式人工智能学生使用指南》,探索智能化时代下的人才培养新路径;主动适应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大势,强化社会服务能力;积极拓展对外合作与交流渠道,与多所国际知名大学建立合作关系,国际化步伐持续加速,为服务国家对外传播战略发展与传播能力建设,贡献华东师大的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