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 | 第25年!今天 我们共同致敬时代的记录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时代长河中 记者总是奔赴在前
扎根中国大地 讲述中国故事
在第25个中国记者节来临之际
向每一位坚守新闻理想
记录时代风云的记者致敬
廿载耕耘,华东师范大学培养了一大批守望公平正义、根植人民利益的新闻传播人才。师大新闻人践行新闻“四力”,感知真实、述说真情,为党的新闻事业作出师大贡献。
继往开来,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打通新闻生产一线与专业教学实践,不断创新育人模式,为新闻媒体行业贡献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师大新闻人奔赴神州内外,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进步。
从传播学院走出的新闻工作者们,扎根在中国大地,活跃在重大事件与基层一线,风雨兼程,义无反顾。从国际政要会晤现场到加沙战事前线地带,从脱贫攻坚一线到千米高原边防,坚守理想的师大新闻人始终笔耕不辍,心中有光。
2024年7月,传播学院暑期新闻实践团队携手上海广播电视台看看新闻,在贵州省榕江县开展“村超”直播活动
2024年3月,传播学院2017级校友、澎湃新闻记者王瑞在四川甘孜州山火雅江火场核心区报道现场
2023年11月,传播学院2005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记者魏然在加沙地带北部边界空袭现场附近直播报道
2023年8月,传播学院2013级校友、《经济观察报》资深记者瞿依贤在《经济观察报》“国药维新”沙龙上进行主持与报道工作
2023年4月,传播学院2002级校友、新华社上海分社编委、音视频部主任潘旭在龙华烈士陵园进行清明节报道
2022年10月,传播学院2009级校友、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出镜记者王尧报道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现场
2022年2月,传播学院2011级校友、中央广播电视台总台记者耿旭菲报道国际政要陆续抵京观看北京冬奥会开幕式
2021年5月,传播学院““寻意行”实践调研项目团队”在云南省寻甸县开展新闻实践活动
2021年,传播学院2011级校友、新民晚报记者杨欢在百年建党报道 “黄埔码头”Vlog的拍摄现场
2019年,传播学院2010级校友、中国青年报记者沈杰群在全国两会期间采访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廖昌永
2007年1月,传播学院2001级校友、SMG融媒体中心新闻采访部副主任李吟涛在连体婴儿分离手术的直播报道现场
传播学院2018级新闻学专业校友、《新民晚报》政法新闻部记者曹博文采访市民
传播学院2012级校友、中国国家地理融媒体中心纪录片导演桂皓璇在摄制现场
传播学院2012级校友、人民日报新媒体中心编辑、记者王嵘在报道现场
传播学院2005级校友、云南日报云南网品牌运营中心负责人顾祯在基层报道现场
2003级新闻学专业校友、《文汇报》经济部首席记者徐晶卉在报道现场
传播学院2002级新闻学专业校友、《新民晚报》主任记者易蓉在报道现场
回望母校时光,他们在此燃起新闻理想的火苗,历经时代变迁,始终未改初心。在这特殊的节日里,师大新闻人为自己热爱的新闻事业,送上最真挚的心里话。
践行“四力”,不负初心
11月8日是记者节,这个日子连着新华社的生日。1931年11月7日,新华社的前身红色中华通讯社成立于瑞金,至今已93个年头。每一名新华社记者,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践行“四力”,履行党的耳目、喉舌、智库职责。今年是我入职15年,母校校风、学风和对传播人才的从点到面的培养至今影响着我,在此衷心感谢母校和母院,也期待更多师大学子加入新闻战线。
——潘旭
2002级新闻学专业校友
新华社上海分社编委、音视频部主任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介环境也进入变革时代。作为在主流媒体工作多年的一线记者,不仅要成为适应环境,成长为能够跨学科、具备多技能的复合体,成为强大的、高适应度的“变形金刚”,同时仍渴望在流量时代坚守一份初心,做有意义的事情。
——易蓉
2002级新闻学专业校友
《新民晚报》主任记者
在参加党的十九大系列报道工作时,我需要爬上正在建设中的沪苏通大桥进行录制。然而录制前夕,我刚被诊断出左膝后交叉韧带撕裂。“轻伤不下火线”,当时一心想完成报道的自己来不及多想,咬牙忍痛,义无反顾地爬上了高耸的桥柱拍摄了出镜视频,将这条长江卧龙的建设状况呈现在观众眼前。报道结束后,我前往医院复诊,却被诊断为更严重的韧带断裂,但我并不感到后悔,看到每天“跑”出来的新闻,在电视机屏幕上准点播出的那刻,也是作为记者最幸福的时刻。新闻报道能够顺利、圆满、出色地完成,就是对我的工作有了一个交代。作为新闻战线的新生力量,我们青年记者随时在路上、随时在现场,为时代发声、为人民抒怀。
——王尧
2009级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校友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融媒体中心主任编辑、出镜记者
保持思考,记录时代
干了十多年电视新闻,“记者”这个职业除了带我去到更多的远方,见到更多样的人物以外,也同时塑造着我的品格,融入进了独特的人生体验中。是“记者”,让你对世界永远充满好奇,保持探索欲。是“记者”,随时给你出考题,去打开一个个未知的领域。也是“记者”,鼓励你热情生活,积极思考,不断精进,教予你坚韧与恒心。感谢它,如暗夜一道光,将我点亮。
——魏然
2005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校友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东总站记者
新闻单位里的经营部门就像一条龙,要求每个人:想得出创意落得了地,盘得了资源卖得了货,写得了方案和通稿,十项全能方得始终。虽是一句玩笑,但也笑中带泪。
所有人都面临媒体行业大变革,我们每个人都在大浪中游泳。央媒的下沉,自媒体的细分,平台的算法……都决定了,自嗨式的玩法终将会结束。
我们的身份是什么,社会对我们的要求是什么,生长出怎样的能力才能在竞争中“保持赢面”?唯有保持思考、努力学习、坚持融合与创新。
——顾祯
2005级新闻学专业校友
云南日报云南网品牌运营中心负责人
2018年选择成为一名医药记者,关注的领域包括医药公司、医药行业政策、公共健康事件等。虽然工作好几年,依然时常焦虑,一段时间没有写出好稿子、大稿子就会焦虑,日常工作在焦虑和抵抗焦虑之间进行。不过还是很喜欢这份工作,因为如果以年为单位,每年还是会主动发现、被动遇到很想做的选题。不管什么时候,只要遇到足够好的选题,别犹豫,扑上去,努力把选题变成作品。
——瞿依贤
2013级新闻学专业校友
《经济观察报》资深记者
“珍惜每一次在场”
近七年,每一年的记者节都有一个盛大的蛋糕。蛋糕推入进博会新闻中心,那里有成百上千奋斗于此的媒体记者。此刻,我第七年在进博奋战,这意味着采访的新鲜感褪去,采访的难度成倍提升。但每一年,只要走进现场,用心挖掘,总有新鲜的故事等待讲述,总有更深刻的想法涌入脑海——这就像记者最真实的日常,没有那么多宏大而震撼的场景,有的是日常的平淡与繁忙。但每一次采访,就仿佛从海底的贝壳里采撷珍珠,将它们擦拭干净,串成项链,这就是宝贵且唯一的你。
——徐晶卉
2003级新闻学专业校友
《文汇报》经济部首席记者
今年是我第三次在进博会上度过记者节。刚刚结束2
+步的暴走,交上今天最后一篇稿件,颇为疲惫。本想用AI写一段“有深度”的感悟,却发现AI虽然了解记者这份职业,甚至能根据我在网络上留下的一篇篇稿件,梳理我的职业生涯,但这些并不足以整理出我过去几年的收获和感悟,正如AI不能取代记者的在场和深度思考。能深入生产一线、在民生热点现场、在重大事件最前方记录时代,是我选择这份职业的原因,也会成为我长期的坚持。
——于玘珺
2018级新闻学专业校友
《劳动报》记者
2022年,我从新闻系毕业,加入了中国大陆连续出版历史最悠久的报纸——《新民晚报》。两年时光匆匆,我依然是报社里那个“小字辈”的新人记者,但这份工作带给我的丰富多彩,让我更加珍惜与热爱。毕业前我还经常做梦,想自己以后会不会做出一些“大新闻”。而今,我更加懂得,珍惜并沉浸于每一次采访的点点滴滴,真心诚意地与人交流,才是这份工作的真谛。记者不一定非要做搏战风雨的海燕、展翅万里的鲲鹏。我想我乐意做一只穿梭飞行于寻常百姓之家的燕子,报告春天来临的消息,衔泥筑巢,呢喃细语,跟千家万户同结善缘。
——曹博文
2018级新闻学专业校友
《新民晚报》政法新闻部记者
一线新闻工作者走进课堂,传承新闻理想,洞见行业发展。
2013年以来,传播学院开设“中国新闻奖得主驻校记者计划”,邀请中央电视台、新华社总社、新华社纽约分社、《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财新》周刊等海内外主流媒体30多位优秀记者,包括解放日报特聘首席记者高渊、上海东方广播中心首席记者陆兰婷、新民晚报首席记者俞亮鑫等多位中国新闻奖、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中国长江韬奋奖等重要奖励得主,以短期驻校工作的形式,参与业务课程教学,指导学生作业,参与学生座谈,手把手、一对一指导学生采写实践,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战性和前沿性。
在此过程中,学院逐步建立起“驻校记者”邀请标准和执行方案,形成一套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驻校记者教学工作模式,深受学生欢迎,并获得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好评。解放日报社、新民晚报社等部分驻校记者单位进一步同学院开展业务交流活动,推进产教融合加速发展。
2013年起,传播学院同上海广播电视台合作开展“主持人工作室”,初步建立起一线新闻主播与教学培养的联系。2018年,传播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正式开辟“主持人进课堂”板块,通过邀请身处一线的优秀节目主持人和新闻主播走进课堂,以半讲座半访谈的形式分享实务心得、讲说行业动态,以扩充节目主持教学内容、实现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目前已开展六季。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节目主持人潘涛、东方卫视主持人姜波、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臧熹、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新闻坊》节目主播舒怡等优秀节目主持人走进课堂,与学生面对面交流互动,促进产学相融,也为出镜记者培养提供来自真实传媒行业的“源泉活水”。
依托部校共建,协同培养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唱响数智时代传播之声。
2017年,上海市委宣传部与华东师范大学开展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与上海各新闻传播单位深度合作,加快推进全媒型后备人才培养。
近年来,传播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上海文广集团合作“客厅实验室-STEAM课程”项目,引领客厅教育传播革命。与闵行、静安等多家区级融媒体中心签署共建协议,联合开展上海新农村建设报道、虚拟仿真教学项目等,并组织专业教师为区级融媒体中心授课,向全国主流媒体和区级融媒体输送实习生近1000人次,毕业生200多名。
开展“中国新闻奖得主驻校记者计划”“优秀主持人进课堂项目”“专业硕士双导师制”等,聘请三十多位业界导师,依托上海市级智慧与创意融媒体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全媒体传播矩阵,指导学生开展高水平实践,积极适应智能传播时代人才需求。
在部校共建新闻学院大学生暑期“四力”实践活动中,传播学院学生胜任各区融媒体中心所属报纸、两微一端、新闻网站等采编岗位工作,足迹遍布黄浦江畔大街小巷,以纸笔讲述民声,以镜头记录时代。
(左右滑动,查看各区融媒体中心与传播学院签约共建情况)
时代风云变幻,激荡洪流中,总有一位位专业记者挺身而出,用纸笔与镜头纪录时代脉搏,用过硬的本领拥抱技术变革,用汗水与脚步丈量中国大地。今天,我们致敬每一位洞察时代、坚守在场的新闻工作者,祝你节日快乐!